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而今年又正值一個關鍵節(jié)點:與艾滋病相關的死亡人數自2004年的峰值以來下降了近70%,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處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盡管如此,在2022年,艾滋病依然每分鐘就會奪去一條生命。
近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向2023世界艾滋病日致辭。他表示,“到2030年,我們能夠,也必須結束艾滋病這一公共衛(wèi)生威脅”。
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今年的主題為“發(fā)揮社區(qū)領導作用”,我國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確定今年的宣傳主題為“凝聚社會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古特雷斯強調,通往結束艾滋病的道路貫穿于全社會。社區(qū)應當保障公民所需的治療、服務和幫助,通過基層活動保障每位公民享有健康的權利。
抗艾努力取得巨大進步
艾滋病發(fā)現至今已40余年。1987年,第一款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藥物,即抗逆轉錄酶藥物齊多夫定(AZT)被批準用于治療艾滋病。隨后,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的出現與發(fā)展更是意味著抗擊艾滋病的巨大進步。
今年7月,聯合國艾滋病聯合規(guī)劃署(UNAIDS)宣布,博茨瓦納、斯威士蘭、盧旺達、坦桑尼亞和津巴布韋已經實現了“95—95—95”目標。這意味著95%的HIV感染者知道自己被感染,其中95%的人接受了抗病毒治療,治療者中95%的人病毒被抑制。
英國《自然》網站11月28日刊文介紹,博茨瓦納的成就主要源于努力確保HIV感染者以及那些最有可能感染HIV的人,能夠獲得拯救生命的干預措施,包括消除親子傳播風險的藥物、ART、安全套、自愿包皮環(huán)切術,以及暴露前預防療法(PrEP)。所有這些措施都降低了人們感染病毒的幾率。
然而,要想支持各國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確保每個人都能按需獲得終身HIV護理,這是結束這一流行病的終極方案。
行為干預很重要
“檢出艾滋病毒并非死刑。一旦確診,就可進行高效的治療,這也有助于減少疾病的傳播,保護您所愛的人的安全。”世界衛(wèi)生組織歐洲區(qū)域辦事處主任漢斯·克魯格解釋說,“我對那些在HIV攜帶者居住的社區(qū)提供快速檢測的人表示贊賞。然而,要確保沒有人掉隊,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自然》網站稱,無論是在檢測、ART還是PrEP和其他預防干預措施方面,將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納入保健方案的設計,并使其成為主流,意義重大。
行為干預重要性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自南非。在南非,男性尋求HIV檢測或參與護理的可能性明顯低于女性。2020年,研究人員向開普敦的500名男性提供了一張卡片,其中介紹了ART如何防止HIV傳染,還邀請他們到流動診所接受HIV檢測。這一策略幾乎使來流動診所免費檢測HIV的男性人數翻了一番。
致力于滿足個人醫(yī)護需求不僅是到2030年結束艾滋病大流行的關鍵,還有助于確保全球衛(wèi)生系統(tǒng)在面對未來的公共衛(wèi)生威脅時具有韌性和活力。
基因編輯或重塑抗艾未來
截至2022年12月,近3000萬人正在進行ART治療,相較2010年的770萬人大幅增加。盡管這些藥物可以救命,但它們也會引起副作用,例如心臟動脈阻塞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數十億年來,病毒與宿主的交戰(zhàn)從未休止。人體像一座有層層保護的堡壘,因此HIV使用多種策略來逃避人體復雜的免疫攻擊。這也使開發(fā)治療艾滋病的藥物變得非常困難。然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旨在攻擊病毒的核心,或許能使病毒策略失效。
研究人員一直專注于加強CRISPR工具,為的就是直接靶向宿主免疫細胞基因組,并從宿主免疫細胞基因組中移除整合的病毒DNA。
2020年,美國天普大學研究人員成功使用CRISPR在小鼠和大鼠的器官中找到HIV,并移除關鍵病毒DNA片段。同年,同一研究團隊證明,這項技術在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的獼猴身上有效。這表明,這種名為EBT-101的療法在人體中測試可能是安全的。
雖然結果令人鼓舞,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歸根結底,對于艾滋病的防治依舊回歸到今年的主題。UNAIDS呼吁,應當將社區(qū)的領導作用作為所有消除HIV計劃和方案的核心,社區(qū)的領導作用應得到充分、可靠的資助,同時,也要消除社區(qū)發(fā)揮領導作用的障礙。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owtobuymyhome.com/showinfo-188-30614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