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濕地是候鳥的天堂,立冬后的三門峽一天比一天熱鬧,數千只如約而至的白天鵝或悠然游弋,或引吭高歌,或展翅飛翔。這些遠道而來的“白衣仙客”,在綿延200余公里的黃河濕地自由地覓食、棲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關于確定15家旅游度假區(qū)為2022年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的公示,三門峽市天鵝湖旅游度假區(qū)名列其中,這是繼2015年平頂山市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qū)成為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后河南又一地進入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公示名單。
大天鵝隸屬于雁形目鴨科天鵝屬,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三門峽是中國唯一的內陸城市天鵝棲息地,大天鵝數量占全國三分之二。這座城市為何如此備受大天鵝的青睞?對此,三門峽市政府副市長慶志英給出了答案。
三門峽天鵝飛舞
地理位置優(yōu)越丨緊鄰黃河,處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文化和旅游核心區(qū)
“三門峽天鵝湖旅游度假區(qū)能夠入選此次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與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分不開。”三門峽市政府副市長慶志英在接受采訪時說。
據了解,三門峽天鵝湖旅游度假區(qū)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城區(qū)黃河岸邊,處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文化和旅游核心區(qū),東至黃河公園,西至神力路,南至陜州地坑院,北至黃河,包括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黃河公園、陜州公園、虢國博物館、陜州地坑院、溫泉康養(yǎng)產業(yè)發(fā)展特色村在內,面積約30.87平方公里,以黃河為代表的生態(tài)文化主題資源和以溫泉為代表的度假主題資源相互交融,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獨特性。
提到三門峽,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仰韶文化、函谷關、崤函古道、中流砥柱等等。中國百年考古史從仰韶文化考古開始,仰韶文化是黃河孕育出的古老的、燦爛的文明,構筑了黃河文化起源時期最早的文化圖景,奠定了黃河文化內涵的基礎。
“三門峽有著獨特的地理資源、文化資源,仰韶文化在三門峽發(fā)現,道家文化和虢國文化發(fā)源于此,同時還是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鑄鼎地、老子《道德經》的著經地、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的圓寂地。”慶志英說,“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
有早期中國五大名泉之一的高陽山溫泉;有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的地下古民居建筑陜州地坑院;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虢國墓地、寶輪寺塔;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坑院營造技藝、黃河號子;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河澄泥硯制作技藝、陜縣剪紙技藝、陜州梆子、大營社火;有被評為省級文保單位的溫塘摩崖造像、陜州故城……
慶志英介紹,度假區(qū)已連續(xù)舉辦了26屆中國(三門峽)國際黃河旅游節(jié)、橫渡母親河、黃河國際馬拉松賽、全國山地自行車邀請賽、黃河大合唱藝術節(jié)等國際賽事和節(jié)慶活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大大提升了三門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三門峽濕地越冬的大天鵝
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宜丨黃河封凍概率小,為大天鵝覓食提供了好去處
大天鵝對生存環(huán)境的要求很高。據了解,大天鵝喜歡棲息生活于0℃~5℃的水面,三門峽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水生動植物豐富,而且歷年11月—次年2月平均氣溫為2.5℃~3.0℃,近幾年還呈現變暖趨勢,黃河封凍概率很小,為大天鵝覓食提供了好去處。
2003年6月,國務院批準三門峽為白天鵝自然保護區(qū)后,三門峽市先后出臺了《白天鵝保護區(qū)管理辦法》《白天鵝棲息地保護條例》。“三門峽一直狠抓管護工作,建立健全了大天鵝管護責任制、日常巡護制、定期補食制,全面做好救護和補食工作,定期觀測白天鵝變化情況,確保大天鵝越冬安全。”慶志英說。
據介紹,大天鵝主要在每年10月下旬到三門峽越冬,次年2月下旬開始遷徙飛離。大天鵝越冬期行為與溫度密切相關,在初冬到達時取食頻次較高,全天候都能見到大天鵝在覓食,到了隆冬時節(jié)活動性漸弱,主要在水中休息。越冬期大天鵝屬群棲性或家族方式,警覺性和防衛(wèi)能力較強,夜晚會宿于離危險源較遠的湖水中。在三門峽天鵝湖,食物主要是荷花、蒲草、蒼耳和沼生蔊菜等天然植物,同時還有人工補給的玉米等谷物。
黃河濕地旁的天鵝成群結隊覓食
黃河流域保護丨實施濕地串聯和濕地修復工程,建設千里城市綠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三門峽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重大國家戰(zhàn)略為統領,多措并舉,建成黃河流域生態(tài)綠色一體化發(fā)展示范區(qū)、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樣板區(qū)、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試驗示范區(qū),打造“水清、灘凈、岸美、山綠、河暢”的“生態(tài)崤函”。
慶志英介紹,近些年三門峽大力實施濕地串聯和濕地修復工程,穿珠成鏈,沿著黃河把所有濕地、城區(qū)與鄉(xiāng)村、黃河文化元素穿起來,讓黃河融入城市發(fā)展。目前,全市轄區(qū)內集生態(tài)濕地、護堤、防汛管理于一體的240公里沿黃復合型生態(tài)廊道基本貫通,成為一道美麗的黃河廊道風景線,白天鵝棲息地也由4處增加到9處,分布區(qū)域由過去的十幾平方公里擴大到一百多平方公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核心棲息地。
同時,建設千里城市綠廊,圍繞主要交通干道及河流水系,實施交通干線廊道和美麗河湖生態(tài)廊道工程,目前,一期工程60余公里已全面建成,以沿黃108公里綠網、50萬畝高標準農田為核心的“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生態(tài)格局初步形成,三門峽森林覆蓋率達41.2%,穩(wěn)居全省第一。
據了解,三門峽對境內18條黃河一級支流進行綜合治理,河流水質大幅提升。目前,已關停沿黃排污企業(yè)800余家,治理小流域127條,清理河道42條125.5公里,完成壩段維修養(yǎng)護48.35公里、757道,形成了206公里清水黃河的壯美景觀。
“要保障黃河長治久安,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jié)這個‘牛鼻子’。”慶志英介紹,今年三門峽市還啟動了億噸淤積泥沙綜合利用工程,2022年1月開始,圍繞以疏為主、疏堵結合、增水減沙、調水調沙,健全水沙調控體系,科學謀劃億噸淤積泥沙綜合利用工程,啟動三門峽水庫清淤試點工程。預計每年可減少庫區(qū)淤積150萬~500萬噸,能有效破解“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的難題,有力推動了黃河泥沙資源化綜合利用。
“近幾年,三門峽市以黃河流域(三門峽段)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為主線,對黃河流域(三門峽段)實施大保護、大治理、大提升。傾力守護‘綠水青山’,堅決保障‘黃河安瀾’。”慶志英說。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owtobuymyhome.com/showinfo-188-28189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