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衛(wèi)華、劉晶、段玉龍、賈明月
編輯:Yao
一說到做科普,大家首先會想到科學家,因為他們是與科學最接近的人。但同時,科普工作還少不了一群人的付出,他們就是科普媒體人。
科普是一件十分嚴謹的工作,科普媒體人則是科學家和大眾之間的橋梁。那么,一份優(yōu)秀科普作品的誕生,需要科學家們做什么呢?我們來看看這些資深科普媒體人是怎么說的。
01
電視科普節(jié)目需要科學家
姓名:王衛(wèi)華
機構:央視10套
我的日常工作
我是一名做了近二十年科普節(jié)目的電視臺編導。自從工作以來,做了大量的科普節(jié)目,從貼進老百姓生活的一些簡單科普知識到中國高精尖的大科學選題都有涉及。所以我也深知在科普節(jié)目中,非常需要科學家的參與。
對于外行人來說,科普工作好像既神秘又高冷,但是對于一個熱愛這個行業(yè)的人來說,卻是一次次痛苦并快樂的過程。因為每一個選題都是不同的內容,那也就意味著每制作一期節(jié)目時,我們都要都跟不同行業(yè),不同身份的科學家,科學工作者去打交道,一遍遍地溝通,一交次地磨合。
我需要科學家做什么
做了多年的科普節(jié)目,我深知科普節(jié)目在尋找選題、落實選題的過程中,有多么艱難。甚至有些新的編導,在尋找選題上就會花費很大的經歷,浪費大量的時間。制作一期節(jié)目一多半的時間都是在尋找選題的過程。以前大部分的科學家都很少會主動聯系記者,為自己的成果做宣傳,因怕有自賣自夸的嫌疑?,F在情況雖有改善,但如果沒有科學家與我們的及時溝通,我們也很難掌握最新的科研進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所以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科學家能主動為科普記者提供適合宣傳傳播的線索和內容。
有了選題之后,就是與科學家了解溝通的過程,也是我們的前期調研的過程。這時我們需要科學家有很好的化繁為簡、化深為淺的能力。就是把一個高深的基礎科學知識,或者深奧的科學道理先給記者科普明白。只有作為傳播者的記者弄懂了節(jié)目的內容,才有可能把復雜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地傳播出去。
我們需要科學家有化繁為簡、化深為淺的能力|Pixabay
電視記者是需要用畫面說話的,電視畫面也就是節(jié)目的語言,只有拍攝到正確的畫面,才能準確地傳播科普知識。在前期拍攝的時候,非常需要科學家的參與,需要科學家把難懂科學知識,盡可能地轉為成可視畫面,并且是淺顯的可視畫面。有很多科學家可能認為電視畫面如何拍攝,怎樣安排應該是記者的事情,他們可以不參與。其實在拍攝這個環(huán)節(jié)才是最需要科學家的時候,即使是科學家本人不能全程參與,那么主要環(huán)節(jié)也還是需要科學家出現。因為只有他們參與了拍攝,他們才知道記者所拍攝的東西是否正確,是否準確表達了他所研究的科學內容,避免做無效而重復的工作。
拍攝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需要科學家參與|Pixabay
進了入期制作的過程,組織寫稿、編輯畫面、配音合成、領導審看、最后播出。后期制作的這些環(huán)節(jié)就是科普節(jié)目編導消化所要傳播的科普知識的過程,那么如何讓這些科學知識通俗易懂又便于觀眾樂于接受,這就是展現一名科普記者能力的時刻了。在完成節(jié)目的時候,需要科學家審看文稿與畫面,避免出現低級錯誤或者原則性問題。
科學家對科普工作的意義
做科普是每一個科學家的義務,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電視科普作品,離不開科學家的支持和努力,而把更多的科學知識傳播出去,也是我們所有科普記者義不容辭人責任。
02
科學傳媒雜志需要科學家
“惡補、充電”相關知識|Unsplash
我做選題的一個追求是“一網打盡”。就是要把當下某領域的科學問題全面了解,找到矛盾最突出的話題,請來所有關鍵觀點執(zhí)有者,讓他們在雜志上充分地發(fā)表觀點,以讓讀者一覽這個領域一個階段的全貌。這個階段,我希望科學家們愿意坦誠地和我交流意見,把他們的哪怕是引起爭議的觀點發(fā)表在雜志上,也同意我發(fā)表與其不同甚至相左的其他科學家的觀點,允許開放討論,而不是希求雜志成為發(fā)表一家之言的平臺。
我所進行的采訪是為更好地編輯做準備。一旦進入編輯流程,我與科學家的互動便更加頻繁:收編文稿、設計圖表、關鍵數據的核定、審稿,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科學家能夠在百忙之中,按時完成我所交付的任務,并且能主動提供對表現觀點有益的科研成果:論文、數據、圖表,等。
科學家提供對表達觀點有益的科研成果|Pixabay
我的雜志以“科學”加“藝術”來詮釋“科學傳媒“,將科學家的文字語言轉化成普羅大眾容易接受的文字語言,是我編輯工作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我還要動用大量地圖、圖表、繪畫、攝影照片等要素,綜合制造一個選題的內容。在這期間,我希望科學家們能夠充分理解我所做的”轉化“工作,并對其中出現的”硬傷“及時糾正。
科學家對科普工作的意義
科學家就是光源,科普工作是將光投射成具像的影子。沒有光源,哪有影子?
03
媒體人要和科學家做朋友
每天都要找到可以用科學解讀話題的人見面|Pixabay
我在感謝各位科學家為廣播科普節(jié)目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對他們有很多期待與建議,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請科學家建立科普與科研不同的評價標準。簡單來說,一個學科的科研工作者,是遵循同一套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開展工作的,科研追求的是統(tǒng)一性;而科普是在科學方法和理論的基礎上,傳播科學知識與科學思維,傳播效果是衡量科普工作的唯一標準,舉個數碼照片的像素為例,我認為科研就是追求更多、更準確的像素數值,呈現一張無限逼近于真實的照片,而科普是要讓更多人看見這張照片,只要照片里的主角沒有錯,清晰度足夠人眼看清,就沒有必要追求超大的分辨率。
傳播效果是衡量科普工作的唯一標準|Pixabay
其次,增進雙方了解,萬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媒體和科研是兩個相去甚遠的行業(yè),雙方都對彼此的工作都不了解,難免會在偶然的交集中產生誤解,再加之人的性格中存在“由已知了解未知”的思維慣性,很容易出現媒體人和科學家通過僅有的接觸就給對方“貼標簽”的情況。其實媒體是個很大的概念,不同形態(tài)、不同屬性及不同層級的媒體工作者業(yè)務訴求和水平相差巨大,不能以偏概全,我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群體中一樣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始終倡導媒體人要和科學家做朋友,是那種真正意義上“互敬互愛、互幫互助”的朋友,科學家可以通過媒體人了解變化萬千的社會,了解老百姓對科研的態(tài)度與好奇心,保持與社會的同步。反之媒體人可以通過科學家建立完善的科學世界觀,認識那套迄今為止改變世界最有效的世界觀-科學,再說的大一些,能提前預知人類文明將何去何從,二者的溝通了解對彼此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溝通不暢很容易導致互相“貼標簽”|Pixabay
最后,科學家應嘗試在科普中找到更多“樂趣”,這里提到的樂趣包括“身心愉悅、成就感”等等。國內現有科研體制對科學家的科普工作沒有硬性的規(guī)定,這導致部分科學家對于做科普沒有動力,這是可以理解的現實情況,但通過我多年的工作實踐,我看到不少科研工作中投入科普工作之后,收獲了很多肯定和社會影響力,為他們職業(yè)生涯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甚至還有一定的物質收益。我提到以上這點的目的是想請在科普門外觀望的科學家放下戒心,勇敢的嘗試第一步,因為從國家層面來說,習近平總書記早已提出“科技創(chuàng)新,一體兩翼”的指導精神,從社會應用層面來說,移動互聯網搭建了許多平臺,打通了更多渠道,讓老百姓有機會接觸到“真專家、真知識、真科學”??梢哉f眼下是我國科普事業(yè)最好的季節(jié),真心希望各位科學家能有所投入,在實驗室做科研,你可能會改變人類的未來,走出實驗室做科普,你會立刻改變當下每個人的靈魂。
科學家對科普工作的意義
科學家是有效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元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元素,科普傳播平臺與方法在其中起到巨大作用。針對科學家做科普需要明說一點,如果科學家不參與科普工作,自然有其他的“偽科學”填補社會大眾對于科學知識的渴求,你可能認為這不是科普,可站在老百姓角度來說,他們對“偽科學”沒有分辨能力,自然會接受這些看似是科學的內容,對個體而言“科普”的閉環(huán)已經完成。無論是“塑料大米”還是“火燒粉條”,偽科學為社會生活帶來巨大困擾,而這些困擾甚至還會間接傳到到科學家身上。如果不想“假李鬼”當道,“真李逵”就得頻頻現身。
04
果殼需要科學家
科普文章的選題來自很多渠道|Pixabay
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選題需要在科學家作者的啟發(fā)下誕生或逐漸完善。當作者們自己作為研究者發(fā)表了優(yōu)秀的論文或做出了激動人心的新發(fā)現,愿意主動跟編輯分享,會是很好的選題來源。中國地質大學的“學術錦鯉”邢立達副教授就充分做到了這一點,每次有重磅論文發(fā)表,編輯可以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充分為內容做準備。讀者也由此產生了固定的閱讀期待:琥珀里這次又發(fā)現了什么新東西?
果殼的大部分選題由相應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完成寫作。果殼已經在多年的內容生產中積累了規(guī)??捎^的作者庫,覆蓋自然科學的各專業(yè)學科,社會科學作者庫也在逐漸擴大。果殼的不少作者都是業(yè)界知名的科學家,科學家的身份是內容專業(yè)度的保證。但是大眾傳播與學術研究不同,我們需要科學家們打破思維慣性,將視角轉換到普通讀者的位置,用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寫作。例如,開頭盡量與讀者熟知的場景或概念相關,鼓勵準確清晰的短句,對讀者可能陌生的名詞和概念給予解釋或轉化,以日常邏輯來排布內容順序等。
我們需要科學家用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寫作|Pixabay
果殼還有一類體驗式的內容,目前以醫(yī)學健康為主。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專業(yè)人士,他們只記錄自己一段得病、看病的經歷。單純的闡述經歷,并不能解決疑問,文章的最后,需要相應專業(yè)的醫(yī)學專家做點評。除了點評,還有一些其它領域的文章需要科學家來審稿,為果殼的科普內容把關。
綜合整個流程,希望科學家配合的工作有:選題階段,希望科學家在做出重要或有趣成果的時候盡早分享給我們;如果科學家參與寫作,希望能配合編輯的建議,積極轉換視角;對于審稿人和點評專家,則希望以嚴格的專業(yè)標準要求我們的內容,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owtobuymyhome.com/showinfo-33-24414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