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立老人展示他的作品。
▼朱振立獲獎作品——外國朋友看報照片。
30年,1000余張相片,一部民間視角的社會變遷史。家住西城區(qū)什剎海街道后海西沿社區(qū)的朱振立,已年屆八旬。上世紀80年代,他迷上了攝影,開始用自己的鏡頭記錄身邊的變遷:花鳥靜物、胡同趣聞、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事無巨細,一一記錄,直到現(xiàn)在。如今,老人希望辦個小型影展,不要讓這些照片壓了箱底,而是成為展示老北京記憶的窗口。
“老外看報”至今為人稱道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值改革開放之初??吹绞锥既招略庐惖淖兓?,朱振立萌發(fā)了學攝影的念頭。至今,他還珍藏著31年前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參加攝影培訓班的畢業(yè)照。
畢業(yè)后,他迫不及待花了120塊錢,買了部不帶內(nèi)測光功能的普通海鷗相機,120塊錢在那時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當時,大伙兒都一樣,還不富裕,但覺得日子有奔頭,渾身帶勁兒。”朱振立老人回憶說。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也被他留在了底片上:銀錠橋頭“二八”車上笑容燦爛的小青年、北海公園其樂融融的一家三口……
隨后的照片上,生活日新月異。長橋飛架、廣廈入云、汽車進家……不過老爺子最心儀還是這樣一張:畫面上,一位外國女士走累了斜倚在一戶四合院前的門墩兒上看《北京晚報》。這是老人在2008年拍下的。那時,正值北京舉辦奧運會。這張充滿生活趣味的照片獲得了《北京七日》的三等獎。“專家說,這照片有深意。到現(xiàn)在,不少影友碰見我,還要聊起這幅作品呢。”老爺子說起來頗為自豪。
小夾道折射大古都
一組照片吸引了筆者的注意,這是分別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夏天拍攝的后海夾道。夾道,顧名思義就是夾在兩道墻壁之間的狹窄通道。原來的后海夾道便是如此,它還被稱作是京城最苗條的胡同。
2005年,朱老拍下的后海夾道還是安安靜靜的,沒什么人路過。他說:“當時沒想表現(xiàn)什么,只覺得一條干凈的小道,配上兩側(cè)的青磚灰瓦很好看。”不曾想,轉(zhuǎn)過年來“九門小吃”搬到了這里,集合了北京幾乎所有種類的小吃上百種,大紅燈籠高高地掛著,各式叫賣聲吆喝著,原本狹窄的小道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到了2007年,朱老有意識地又來到后海夾道,經(jīng)營了一段時間的“九門小吃”日漸紅火,成為了享譽京城的招牌餐飲,到此游覽的各地游客絡繹不絕,連他自己都感嘆:“沒想到短短幾年,同一個地方竟有如此大的變化。以前的尋常小道人煙稀少,現(xiàn)如今變成了各國友人尋道問俗的地標。以前我們的風貌保護意識還不強,沒能利用起這些資源,現(xiàn)在不一樣了,老百姓自發(fā)地保護環(huán)境,把我們的家變成了展示首都風貌的窗口!”
30年,有樣東西沒變
打開VCD機,朱老爺子指著畫面說:“那個穿白衣服的就是我的老伴兒,她人特好,幫我貼照片,掛照片,要知道她那么快就離開了,我就多拍她一些了……”視頻里,遠遠的,還有一位大媽駐足欣賞著朱老爺子的照片,笑得很開心。
30年,1000多張相片,照片里街道變寬了,海子變美了,小孩兒長大了,老伴兒不在了……已到暮年的朱振立老人用他的8臺相機見證了太多的變遷,可他對筆者說:“唯獨有一樣東西沒變,那就是老街坊之間的感情。大家見面打招呼還是那么親切,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難事,相互搭把手還都是那么熱情。”他說,“如果有機會,希望能辦個小型影展,把這些照片都展示出去,不要讓它們都壓了箱底,而是成為向年輕人和游客們展示老北京記憶的窗口。”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quán)的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owtobuymyhome.com/showinfo-33-1201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