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曉
今年的上海夏季音樂節(jié),“全城交響”再次奏響。在這座沒有屋頂?shù)某鞘幸魳窂d,音樂家們陸續(xù)走進上海的熱門商圈、文化空間、街角花園等,為市民和游客創(chuàng)造與藝術邂逅的機會,于城市各個角落奏響美妙的樂章。據(jù)悉,上海交響樂團策劃的“全城交響”活動,自2019年首次發(fā)起,至今已經舉辦多期。
音樂是一種能夠引發(fā)人類強烈共情的藝術形式。無論是佇立窗下聆聽一曲《牧童短笛》,還是于斜風細雨中感受提琴的婉轉悠揚,抑或是在街頭與熱情洋溢的鼓樂撞個滿懷,每一次與音樂的相遇總能產生療愈心靈、陶冶性情的效果。交響樂走進尋常生活,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精神世界,還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水平,成為擦亮城市名片、提升地域魅力的重要窗口與契機。
不單在上海,哈爾濱、天津等城市的交響樂團也曾舉辦類似活動,在社區(qū)、學校以及其他公共空間登臺亮相,讓高雅藝術接地氣、冒熱氣,引發(fā)民眾普遍關注與積極參與。類似活動何以在全民共享中備受矚目?其原因便是在民眾、音樂、城市共同構建的場域空間中,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協(xié)調共生的關系,即音樂通過融入民眾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獨特的城市文化底蘊又與這種藝術形式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民眾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離開民眾,音樂也會成為無根浮萍。藝術創(chuàng)作者只有融入大眾生活與時代現(xiàn)場才能汲取靈感、吸收營養(yǎng),并且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交響樂作為一種音樂藝術形式雖然高于生活,但歸根結底還是來源于生活,唯有立足尋常,才能讓藝術的多樣性不斷豐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競相奔涌。
時下,民眾的物質精神需求逐步提升,對高雅藝術的欣賞能力與情感訴求也相應增強,如何破解供給與需求錯位的問題,以高質量文化產品豐富大眾的精神食糧,亟待社會關注。“全城交響”活動很好地回應了這一話題,無論是深入社區(qū)、醫(yī)院為特殊群體帶來精神撫慰,還是通過“邀約”方式為具體人群量身定制曲目,都讓聽眾與樂手在誠心與匠心中雙向奔赴,一定程度上讓文化產品實現(xiàn)了全民普惠與共享。
城市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豐厚沃土,為其枝繁葉茂提供充分滋養(yǎng)。“全城交響”活動得以如火如荼開展的城市,大都較早見證了交響樂“西樂東漸”的步伐,加之在后續(xù)的發(fā)展中,其藝術遺產、街區(qū)、公共空間建設相對完善,也為交響樂走向公眾提供了廣闊的形象、功能與藝術空間。
比如,在上海“全城交響”活動中,主辦方在石庫門弄堂里舉辦了3場銅管音樂會,歷史、時尚、煙火交相輝映,贏得聽眾陣陣掌聲。作為一種舶來品,交響樂得以在西方藝術的基礎上融合東方古韻并綻放時代光華,正是得益于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的城市為其提供空間與舞臺。反過來看,音樂在得到城市扶持的同時又可以反哺城市,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城市的模樣,影響了城市的內涵,進而以潤物無聲的方式使民眾的精神世界得到滋養(yǎng),增強民眾對城市的認同感與自信心。
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與包容,影響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發(fā)展程度。當“全城交響”實現(xiàn)全民共享,民眾、音樂、城市便可良性共生,高雅藝術也就擁有了更多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力量,為打造人民城市、構建人文家園增添無限希望。與“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效應同理,“全城交響”也能助力更多“流量”變?yōu)?ldquo;留量”,為文旅消費挖掘潛能、積累人氣。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24日 02版)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owtobuymyhome.com/showinfo-33-32951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